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介绍

gkctvgttk 2024-10-05 179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什么是甘肃省少数民族特有的非遗手工艺品?
  2. 甘肃一带以什么秋季乐器为棒子?
  3. 请问兰州的民俗文化?
  4. 染缬艺术是什么?

什么是甘肃省少数民族特有的非遗手工艺品?

甘肃省少数民族特有的非遗手工艺品很多,这里介绍一种:

贴画,蓝染

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堆贴画,又名布艺堆绣画、布堆画、布贴画、拨花、撂花、布艺画,它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手工艺术之一,是流传在平凉、庆阳一带的民间艺术中的珍品,是中国西部广大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的传统民间艺术。

甘肃一带以什么秋季乐器为棒子?

秦腔

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陕西、甘肃一带,是当地比较流行的汉族民间歌舞,因为用枣木梆子作为击节乐器,所以又被称为“梆子腔”,又因为在梆击节的时候会发出“恍恍”的声音,也有“恍恍子”之名。

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传在唐朝的时候,但是颇负盛名的李龟年写的《秦王破阵乐》就是使用的“秦腔”,这也是最早的秦腔乐曲。

秦腔大致上可以分为两路,从西路进川形成梆子,而东路在陕西成为了晋剧,河南形成了豫剧,这足以说明秦腔在我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现在盛行的许多戏曲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秦腔的影响。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称"梆子腔”。

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

扩展资料: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秦腔的唱词语言节奏也是非常丰富的,唱词结构是永言体,唱词的句子按照表现思想内容需要有长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归纳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常见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一样排列整齐

请问兰州的民俗文化?

1.兰州太平鼓

  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

 2.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用兰州方音表演的曲艺形式,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兰州鼓子,时在清代中晚期。

 

3.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兰州市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干旱少雨。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河面距地面有十多米至二十多米落差,由此带来丰富的天然水力***。

染缬艺术是什么?

染缬泛指中国古代纺织品印染技术,主要分为蜡染扎染、夹染、糊染技术。传统染缬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江南地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为主。宋代以后,古丝路上的染缬技艺因各种原因逐渐衰落,以至失传。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其中多数染缬实物散逸海外。

染缬是一种传统印染工艺,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继承古籍中染缬技艺的染料选择和染制方法,同时拓展新原料并设计具有现代感的图案,制作出展示丝路文化、表现浓郁地域特色的各式染缬作品

该技艺所用的染料均取材于自然,红花与橄榄叶等都可作为染料,经过发酵、压榨、浸泡、凝色等环节,以捆扎法、叠扎法等方式扎染,在布面上实现传统技艺与地域特色的碰撞。丝绸之路染缬技艺已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甘肃手工民族工艺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kw.com/post/1139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