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壮乡铜鼓的介绍
壮乡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充分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南方古代把铜鼓当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而铜鼓身上丰富的纹饰,则像一座无比丰富的资料宝库,储存着壮族古代社会生活的众多信息。铜鼓沿面的蛙塑像是铜鼓身上最有特色的立体装饰物。它们不仅富有民族特色且造型十分生动活泼。
铜鼓的外观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深不见底的肚子是空的,腰是弯的,胸是鼓的,给人一种稳重、饱满的感觉。鼓的表面是关键的装饰部分,中心常饰以太阳条纹,***饰以光环。
壮乡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
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据裴渊《广州记》和刘恂《岭表录异》说:壮族铜鼓有的“面阔丈余”,有的“厚(仅)二分以外”,“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花纹)”,制作极其精巧。
壮乡铜鼓的共存遗物
师宗壮族传世铜鼓,是少数民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数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它传统的使用风格,由于各民族村寨分布区域不同,它的使用方法和社会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至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作为一种伴奏乐器使用。
壮乡铜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田东县锅盖岭战国时代墓中出土的铜鼓就是这方面的物证。《后汉书·马援传》说:马援南征交趾时,得骆越铜鼓。据考证,其铜鼓的产地也可能在今广西境内。
中国迄今所见年代最古老的体鸣乐器遗物是陶钟和石磬。陕西长安客省庄和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钟,造型与后世青铜钟相似,一般认为是青铜钟的祖先。
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
三月三制作手工作品
1、三月三的手工做法如下:工具:黏土、剪刀 先用黄绿色粘土捏一个圆形,当作绣球中间的球。用红色搓一个细细的长条,粘在黄绣球上方,当作拴绣球的绳子。
2、三月三的手工制作如下:材料准备:彩纸,绳子。操作步骤:分别准备9cm、5cm的正方形纸各40张。将纸沿对角线折叠。再沿对边折叠。再沿着折痕和下图一样折叠。再抓住一个角向下按。
3、准备卡纸。准备20张圆形的卡纸,分别对折卡纸。沿折痕折叠。打开卡纸,沿着刚刚的折痕折叠。三个角合一。卡纸对折之后,把三个角折到一起。固体胶粘贴。拿出固体胶,把三个折在一起的角粘贴起来。
4、三月三的手工作品用彩纸折的——粽子,折法如下:首先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打开,把四个角沿中心折线对折,再对折。然后翻面,把四个角折起两次,翻面,把四个边折起来,折成一个锥形。
5、制作三月三手工的作品小学如下:工具/原料:彩色卡纸、彩绳、剪刀、双面胶。首先裁剪出20个直径为8厘米的不同颜色的圆。再把圆形边缘向中心点折三次变三角形。20个都是这样折叠。也可准备一个泡沫球。
6、三月三可以做手工如下:准备***、橘色、黑色、白色、粉色、的橡皮泥。用***的橡皮泥搓成圆柱,把一端挤出,并捏平。用白色橡皮泥和黑色橡皮泥捏出眼睛。用橘色捏出母鸡的鸡冠。
壮乡铜鼓的铜鼓类型
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是广西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
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月光形,边缘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
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大体来说,冷水型鼓面复杂并有圆雕装饰,物像纹样抽象化;北流型铜鼓纹样繁褥器重;石寨型铜鼓造型写实精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kw.com/post/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