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地方特色鼓
- 2、朝鲜圆鼓舞的发展历史
- 3、壮族的民间工艺美术习俗有哪些
- 4、云南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
中国地方特色鼓
邕宁、武鸣等地壮族称岳鼓,环江毛南族叫长鼓,防城瑶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称横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黄泥锻烧而成,两头大,一端呈球形,一端为喇叭形。中间细如蜂腰,两面蒙皮。
中国特色鼓舞众多包括安塞腰鼓,延安鼓舞·,芦笙长鼓舞, 鲁南花鼓,弹鼓舞等。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中国鼓的种类: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艺术特色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
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黑,吉,辽)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并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
朝鲜圆鼓舞的发展历史
扇舞: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又称剑器舞,是唐宋时期的民间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作为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
朝鲜半岛的舞蹈历史上有两大类舞蹈:一是宫廷舞蹈,一是民俗舞蹈。宫廷舞蹈又分两条线:一是唐乐呈才,一是乡乐呈才。唐乐即指从大陆传去的乐舞,乡乐指的是朝鲜半岛本土乐舞。
壮族的民间工艺美术习俗有哪些
1、壮族的刺绣工艺有绣花被面、床围、帐沿、鞋、帽、衣物、围裙、绣球等。据调查,壮族少女历来都是既能歌善舞,又是喜爱针线的女工。
2、服饰 壮族在服饰上男子偏朴素,女子服饰较为丰富多彩,壮族人民喜欢在鞋、帽等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等刺绣,使得服饰更加色彩斑斓。
3、饮食 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4、壮族神话、故事、歌谣等作品很多,还有传统的歌舞和壮戏。壮族人民古代有凿齿和文身习俗,至今在一些地区的壮族人中依然保留。壮族是个能歌善唱的民族,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5、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
云南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
1、大理非遗博物馆 大理非遗博物馆以大理州境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传承人展示为主题大理非遗,集展览收藏研究文化体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品展销为一体,比如一展厅是神话故事传统技艺。
2、扎染 白族扎染是大理最有乡土特色的非遗项目,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始于东汉时期的古老技艺,在白色棉布上以植物蓝靛作为染料、用特殊技法形成纹样,蓝白相间、艳丽炫美。
3、云南大理的非遗有大理扎染、大理三道茶、大理烤茶、大理力角雕花酒、弥渡民歌、大理草编等等。大理扎染 白族地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制作扎染的工艺。
4、云南大理特色非遗有:大理木刻、大理白族织锦、大理三道茶、大理苍山派石刻。大理木刻 大理木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相结合,通过雕刻在木头上创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形象。
5、大理白族的非遗文化特色有白族三道茶、瓦猫、璞真扎染等等。三道茶:早在明代,大理白族就把饮茶作为一种品赏的艺术活动,或者说,三道茶作为大理白族独有的茶道,从那时起便开始流传,谁道人生好滋味,一苦二甜三回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kw.com/post/5245.html